山东手造·潍坊迹录丨潍县砸铜:千锤万打之下,铜板的“华丽变身” -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
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  | 
>>内容详情

山东手造·潍坊迹录丨潍县砸铜:千锤万打之下,铜板的“华丽变身” -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

2022-04-13 17:17:03

一块铜板、一个铁砧、若干把锤子,辅以錾子、鱼嘴等工具,伴随着极具节奏感的“叮叮当当”的敲打声,少则三四天,多则七八天,铜板完成了它的艺术升华,渐渐变成茶盘、茶则、杯托、建水……在“潍县砸铜技艺”非遗传承人魏伟的手里,铜板存在无数种可能的变化,“没有两件作品是完全相同的”。

砸铜,就是通过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,经过反复锤打、敲击,使其产生变形直至器形和纹饰成型,获得所需造型的金属加工方法。“潍县砸铜技艺”已经传承了数百年,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初具规模,近代,潍坊手工业繁荣,曾有“二百只红炉,三千砸铜匠,九千绣花女,十万织布机”的盛景。2020年,“潍县砸铜技艺”被评选为潍坊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魏伟成为这项市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
据魏伟介绍,“潍县砸铜技艺”讲究“一片打”,主要以铜为原料,充分利用其质地比较柔软、延展性强的特点,靠锤子打出造型,“潍县砸铜”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打胚、设计图案、剪裁、打磨修型、退火、打造成型、錾刻花纹、打磨、上色等,最终锤打成一件器物。​

“完成一件铜器需要用到的工具非常多,光是锻造用的锤子就有数十种之多。锻造尺寸的把握,完全不依赖现代工具,凭借的全是一双眼,一双手,毫厘之间的分寸感有时只差一锤,这份精准的拿捏出自几十年的锤炼。”魏伟说。

砸铜的过程,同时也是一场心灵的“修炼”。要想打出一件满意的作品,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,不被外物侵扰,静下心来才能找到捶打的节奏。在魏伟看来,相较于工业流水线产品,反复锤打赋予了铜器“灵魂”。一件作品从选料到最终成器,经历成千上万次的锤打,砸铜器物色如金,亮如镜,声如钟,自然古朴,一锤一印均可细细把玩。

五十多岁的魏伟自幼跟随外祖父学习潍县砸铜技艺,2014年,魏伟成立了清鱼堂砸铜技艺工作室,先后赴德国、法国、荷兰、韩国进行砸铜技艺文化交流。2017年,他将工作室搬进了潍坊十笏园博物馆内,主做砸铜、金、银茶器及茶席雅物,同时提供“潍县砸铜技艺”的对外展示与体验,以期更好地传承与推广砸铜技艺。

“只要有人想学,我可以免费教。”魏伟说。然而,由于其工艺复杂,劳动强度高,打制一件铜器要付出超长的时间成本,继承此技艺的人寥寥无几。

一般而言,学习砸铜入门就需要三四年。作为学徒,刘银屏已经在魏伟的工作室里学习了五年砸铜。“日常喝茶用到的基本器型,都已经学会打制了。”刘银屏说。如今,她正在学习更复杂的异形茶器的打制。

近年来,潍坊市积极发力争创东亚文化之都,这为“潍县砸铜技艺”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据齐鲁文化(潍坊)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非遗保护部主任王亦耘介绍,2022年2月,潍坊市博物馆与日本、韩国的相关机构签订协议,在十笏园博物馆成立“东亚(中日韩)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”,针对锤铜工艺领域,在技艺研究、技艺咨询、设计服务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和深度合作,推动成果转化,加强中日韩传统锤铜技艺的交流与发展,为“东亚文化之都”创建工作作出更大贡献。

除了茶器之外,魏伟及刘银屏正在尝试香器和花器的打制。接下来,他们还计划将郑板桥书画作品与砸铜技艺相结合,制作更多的文创产品。(记者 叶涛 王云鹏)

速豹新闻网编辑:王绪松
分享到:
推荐浏览

头条推荐

热点图片

网站地图